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。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,以政府權力的“減法”換取市場活力的“加法”,做到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統一,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。繼續深化一顆印章管審批等“六個一”改革措施。推行權力清單、負面清單、責任清單制度,實施2015版行政許可事項目錄。充分發揮區縣行政審批局作用,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,提高審批效率和服務水,實現企業設立“一證一章”一天辦結。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,合理配置執法力量,推進執法重心下移、力量下沉,在全市街鎮實行綜合執法。進一步完善市場監管體系,加強對生產、流通、消費全過程的統一監管。完善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臺,健全分類監管機制,讓守法企業一路綠燈,失信企業處處受限。運用“制度加科技”辦法,建立一套從標準到程序、從外部監督到系統監管的完整體系,實行“一套體系管廉政”,更加有效地從源頭上防治腐敗。整合與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服務熱線資源,實行“一個號碼管服務”,構建便捷高效的為民服務臺。
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。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,面向全球組織資源要素,推動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。開展“招商引資攻堅年”活動,以18個重點產業規劃為引導,圍繞高新、集群、鏈條,突出航空航天、裝備制造、生物醫藥、新一代信息技術、節能環保、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,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。擴大金融保險、現代物流、商務服務、教育醫療等領域開放,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市政工程、新興產業、社會服務等項目建設。實際利用外資、引進內資分別增長12%。加快外貿轉型升級,著力培育貿易型總部企業和外貿綜合服務企業,積極發展保稅貿易、離岸貿易、服務外包等新型業態,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服務臺,提升進口商品集散功能,開展“汽車行進口”試點。實施“走出去”企業培育和激勵計劃,組建境外投資服務聯盟,主動參與全球經濟合作。加強國際交流。認真做好對口支援和幫扶工作。
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。加快推進經濟領域重點改革,堅決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障礙。加快金融改革創新步伐,做大做強銀行、保險、證券等傳統金融機構,集聚發展融資租賃、商業保理、互聯網金融等新型金融業態,規范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新型交易市場,大力發展科技、航運、消費金融。拓寬社會融資渠道,推廣新型融資工具,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(PPP)等投融資模式,用好中小微企業貸款和保險風險補償機制,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,著力破解融資難、融資貴問題。完善政府債務“借用管還”機制,防范金融風險。深化國有企業改革,按照“三個一批”要求,完成3個重組項目,放開搞活80家優勢企業,清理退出120家低效企業,完善法人治理機制,加強國有資本監管,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。進一步營造環境,支持民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。深化財稅體制改革,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,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機制。深化土地制度改革,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試點,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,節約集約利用土地。扎實推進涉外、科技、環保等領域改革。
四、加快科技創新推動
經濟轉型升級
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加快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,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,調整優化產業結構,推動全市經濟轉型升級、提質增效。
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,加快創新體系建設,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,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。高水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,構建“一區多園”發展格局,聚集高端科技要素,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壯大,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家級區域創新中心。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,賦予市屬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處置自主權,取消所有審批和備案程序,利益向一線科研人員傾斜。積極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,深化與北京科技創新合作,加快建設未來科技城、濱海中關村科技園、京津中關村科技城,打造京津國家級創新主軸。深化部市、院市合作,共建一批研發機構和創新臺,推進高端裝備、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研發應用。實施新藥創制、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,加快自主創新產業化重大項目建設,在生物醫藥、電子信息、科技服務等重點產業領域,開發一批核心技術和“殺手锏”產品,新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1萬家、小巨人企業400家,培育領軍企業100家。開展全市企業創新調查,加強知識產權創造、運用、保護和管理,深入實施“千企萬人支持計劃”,加快集聚海內外創新人才。
調整優化三次產業結構。以科技創新為動力,以綠色循環低碳為目標,著力構建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產業體系。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。做大做強優勢支柱產業,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,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構建航空航天、裝備制造、電子信息等10條產業鏈,建設石油化工、資源綜合利用等8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,打造新能源汽車、智能終端等優勢產業。積極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,加快新一代運載火箭、入津特高壓、一汽大眾汽車等重大項目建設。深入實施萬企轉型升級行動,推進一批技術改造項目,打造一批“專精特新”產品,促進一批企業兼并重組,扶持一批企業向產業高端和現代服務業轉型,關停淘汰一批落后企業,4500家中小企業實現轉型升級。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,加快智慧天津建設。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實現新突破。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,延伸制造業產業鏈條,積極發展現代金融、現代物流、研發設計等產業,加快發展會計審計、法律服務、信用評估等中介服務,大力發展電子商務,促進與傳統商業的有機融合,培育大數據產業。提升文化旅游、養老家政、健康醫療、教育培訓等生活性服務業水,完善便民服務設施,促進生活服務便利化,推出新一批億元樓宇項目,服務業占全市經濟比重提高到50%以上,形成“三二一”的產業結構。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。加快建設農產品供應區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、農產品物流中心區,增加蔬菜、林果、水產品種養殖面積。推進農業科技創新,加快發展優勢種業,推廣一批新品種、新技術。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,建設10萬畝放心菜基地。搞好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,拓展農業休閑觀光等功能,進一步提高農業附加值。積極發展循環經濟,加快推進APEC綠色供應鏈合作網絡示范中心、全國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示范區、中新生態城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。
五、全力推動美麗天津
建設取得更大成效
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協調,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、生態效益相統一,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,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,著力打造城市升級版,努力建設生態宜居、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。
繼續推進“四清一綠”行動。以更大力度、更高標準、更有效的措施,加強污染治理,努力改善生態環境。提高空氣環境質量。實施煤改氣工程,完成90座工業鍋爐煤改燃,全部淘汰中心城區燃煤供熱鍋爐,關停陳塘莊發電廠,推進渤化內蒙能源化工綜合基地建設。推廣清潔燃煤技術和電能替代工程,啟動“以電供熱”試點。嚴格執行揚塵控制標準,中心城區道路機掃水洗全覆蓋。發展新能源汽車,全
2025年全國兩會關于高考提
時間:2024-04-15 03:0:262025年全國兩會提案熱點養
時間:2024-04-15 03:0:53全國兩會十大熱點提
時間:2023-09-18 20:0:01全國兩會關于民生問
時間:2023-09-21 15:0:18